湖南省港航协会官网欢迎您!

邮箱

hunanganghang@163.com

联系电话

(0731) 848-838-95

扫码了解更多内容

港航之家

Ports

港航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港航之家 /

澧水船工号子

澧水船工号子产生在澧水流域。澧县是古楚国的属地、隋唐以后,多称澧州或澧阳郡,是湘西北的重镇。有“九澧门户”之称,自然是湘西北政治、经济的文化中心,加之澧水自西向东穿流而过,明清时代即成为重要的商埠码头,是整个湘西北物资进出口的集散中心。长途运输只能靠水路船运,因此澧县境内的澧水、涔水、道河沿岸的劳动人民大多以行船运货为生,船泊近千,桅杆林立,船工不足一万,也有8000,且每只大型木船纤夫不少于20人。在逆水行船拉纤过程中,为了集中力量,振奋精神,统一步调,自然而然的由地方小调转化成一种独特的劳动号子,即“澧水船工号子”。

澧水船工号子是以反映船工们苦难生活和战天斗地的劳动场面为主题的一种音乐节奏较强的传统民间音乐。澧水属湖南省四大水系之一,流域面积18496平方公里,各流段地貌变化大,船工们为适应各种水流情形而编唱的号子也就多种多样。澧水船工号子没有固定的唱本和唱词,也不需要专门从师,全凭先辈口授,代代相传。大多是因时因地因人即兴而起,脱口而出,比较通俗。澧水船工号子具有丰富的音调,复杂的节奏变化和多声部的音乐织体,是中国劳动号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地域不同,澧水船工号子可分为上河腔和下河腔两种:

上河腔是指石门上,桑植以下,由于山高水急,河面峡窄,滩头礁石较多,行船运货十分艰险,故船工号子显得高亢铿锵、急促而有力,节奏明快,衬词多于唱词,富有大无畏的战斗性,以摇橹数板为主。

由澧县下至津市安乡一带,正是湘北大原,地势平坦,河面宽阔,虽时有大风大浪,但较之上河流域还是平缓了很多,故“澧水船工号子”的声腔趋于舒畅而优雅,节奏稍慢,比较动听称“下河腔”。

上河腔与下河腔同出一辙,平板与快板,均可因时因地交替运用,并无绝对界线,只是声腔略有变化。

二十一世纪前澧水船工号子自明朝中叶形成以来,已有500多年历史,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明朝中叶为“澧水船工号子”的萌发期,清末民初为盛行期。 

澧水船工号子原随商船的产生而形成,又随商船的发展而发展,随木板商船的消失而濒危。改革开放以来,交通事业突飞猛进,汽车、火车运输取代了澧水流域的水上运输,百分之九十的船民早已改行,另谋生路,船工拉纤已成陈迹。老一辈的船工也因年事已高,相继离世,在此情形下,古老的澧水船工号子正濒临着失传的危险。

澧水船工号子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一是历史悠久,忠实地记录着澧水船工们的泪与心酸,展现了劳动人民勇于与大自然拼搏的精神。同时,湘西北又是苗族、土家族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地方,澧水船工有不少人来自于少数民族,澧水船工号子象征着56个民族的大团结,拧成一股绳,奋力拼搏,勇于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因此它是中国人民的文化遗产之一。

二是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民间音乐特点,粗狂、浑厚、铿锵有力,声调高亢和谐,在狂风大浪中,用以凝聚力量、振奋精神、统一步调,是一种有实用价值的民间音乐。凡是在全力拼搏的大型劳动场面都能用得上,如抗洪抢险,搬运铁轨、体育运动中的拔河比赛等都可借用这种劳动号子,以发挥集体力量。

“十一五”保护规划期间,澧水船工号子在澧县传承、保护工作得以有序展开,传唱、传承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2006年5月20日,澧水船工号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