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港航协会官网欢迎您!

邮箱

hunanganghang@163.com

联系电话

(0731) 848-838-95

扫码了解更多内容

港航之家

Ports

港航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港航之家 /

盘点中国千年来的航运奇迹,让世界惊叹不已的中国智慧

我国是航运大国,航运历史悠久。千年来,勤劳聪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众多航运奇迹和航运智慧,为我们今天的航运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强大的发展动力。我们不妨采撷几束历史上的航运智慧浪花,来看一看那时人们的创造有多么辉煌:

灵渠智慧助大秦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花了十年时间,统一了中原地区,接着又向岭南进军,以进一步统一中国。五岭以南称岭南,五岭的险峻地形,使行军极度困难。粮草的运输主要靠人背畜驮。如果粮草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作战就无法取得胜利。

经过考察,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下定决心在五岭之上开这条运河。为了完成这个任务,秦军和民伕,开石劈山,艰苦劳作。他们排除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其中解决坡度问题,就是灵渠智慧的精髓,水面的“坡度”在航行术语上叫做“比降”。一般认为,适合于航行的比降为三千分之一,比降越大,水流越急,对航行越不利。

首先,他们让船多走几个“之”字形,在开挖灵渠时,他们让河道多拐几个弯。这样水面的“坡度”就相应变得小了。船“爬”山也就容易得多了。但尽管这样做了,有的地方比降仍然太大,最高达一百六十分之一,也就是说,船每走一百六十米,水位就要上升一米。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们又发明了“斗门”,也叫做“陡门”,用现代术语说,就是船闸。在灵渠水位比降大的地方,分别用巨石做了一个又一个的斗门。每个斗门都有专用的工具,如斗杠、斗脚、斗编等。船进入一个斗门后,随即把身后的斗门用专用的工具堵严使其不漏水,然后打开前进方向上的另一个斗门。随着斗门打开,水从前方的斗门涌进来,不一会,两个斗门间的水位就平了。于是船就可以前进到前一个斗门内。如此周而复始,船就一级一级向山上“爬”去。

公元前214年,长三十多公里的灵渠挖成了,运输问题终于解决了。秦始皇下令向岭南增派援军,秦军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中国出现了空前统一的局面。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也可以直接通航了。

所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并且最早建造、使用船闸的国家。在国外,最早的船闸直到1375年才在欧洲的荷兰出现,而这时我国已经是明朝了。

漕运智慧助大唐恢复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整个大唐社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交通运输影响极大,尤其是漕运更不能正常进行,这是大唐的经济命脉,必须尽快恢复。宝应二年(763)刘晏被唐代宗任命为转运使,负责恢复漕运,以期给大唐的战后重建注入强大活力。

刘晏上任后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了保障航运的安全,除由朝廷在运河沿岸分别派遣军队驻防外,他又把漕运船只和人员组织起来,规定“十船为纲,每纲三百人,篱工五十人”,又对漕丁漕夫的驾船技术,根据各条河道的特点,进行专门训练。

更重要的是刘晏积极改革漕运制度,其中最主要的是实行分段运输法。过去由于一直采用直运的办法,把江南的粮食集中到扬州,然后从扬州装船,经过大运河、淮河、汴水、黄河、渭水,再运到长安。这种运输方法需要八、九个月才能到达长安,途中损耗也很大,另外,由于长途运输,船工对各河道的情况也不完全熟悉,所以事故较多。

针对这些问题,刘晏一方面在清口(淮河、汴水汇合处)、河阴(汴水入黄河处)、渭口(渭河入黄河处)等处建造粮食仓库,同时又根据各江河水位高低和水流缓急等情况,推出“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的运输原则,使“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积太仓(皇室仓库)”这样一来,漕粮分别由各河系的船分段接运,运输时间大大缩短,而且船工们都各自在自己熟悉的水道行船,事故也大大减少。这种按各区段运输的方法,能充分发挥运输潜力。直到今天,这种方法仍然是组织水上运输的重要方法之一。

为了使分段运输法更加完善,刘晏又根据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的水力不同,建造了许多类型不同的船只。在汴水航行的,是一种“歇艎支江船”,这种船体型肥短,平底浅舱,装载量大,每船能载一千石之多,而且装卸方便,适合在江面开阔、水流稳定的河道里航行。在黄河三门峡险滩航行的,又是另外一种船型,叫做“上门填阙船”。这种船载重在一千石左右,而且以坚牢著称,适用于水流湍急、礁多滩险的河道里航行。

经过刘晏的努力和改革,漕运终于恢复了。每年由江淮地区运往北方的米粮,多时达一百一十万石左右。刘晏在我国航运史上做出过突出贡献,至今人们都记得他的功绩。

车船智慧助义军胜利

南宋初年,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活跃着一支反宋抗金的水上农民起义军。据史料记载,当时起义军队伍有四十万人之多。他们以洞庭湖为基地,在险要处建立了许多水寨。同时还建造了数百艘车船和海鳅船。每逢水战,统领杨么就派出战船迎战。起义军的车船以它庞大的船体和飞快的速度;海鳅船则以它轻便灵活,敢打敢冲的特点,使官军闻风丧胆。

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宋高宗赵构派御前大军都统制王躞率兵马三万多人,水师一万多人,海船千艘,沿长江水陆并进,企图一举剿灭杨么农民起义军。

十一月的一天,王躞向起义军发起进攻,他把一支约一万人的水军主力埋伏在洞庭湖的东面,企图把起义军赶入他们的埋伏圈,前后夹击,一举消灭。杨么识破了阴谋,探知官军的水师主力埋伏在洞庭湖湘江口一带,于是就给王躞来了个将计就计。当王躞所部向起义军扑来时,杨么却故意放弃了水寨,全军转移到水上。王躞以为起义军怯战弃寨而逃,立即登船追赶。到了湖面开阔处,只见杨么起义军的车船突然掉过头来,同官军的战船接战。起义军驾驶着高大的车船,居高临下,连连向敌军投石放箭,打得敌军溃不成军,狼狈逃窜,王躞也中箭负伤。杨么决定乘胜消灭那支埋伏在洞庭湖湘江口的敌方水军主力。

只见几艘装有八只车轮的车船,向王躞水军埋伏的地方飘流过来。船上没悬挂旗帜,也不见个人,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息。轻狂的敌军为了抢得车船,争夺战功,不等令下,敌水师就解缆撑篙,乱哄哄地向车船赶去。

等到敌军的船全部驶入湖中间,靠近车船时,车船上的战鼓擂响了,只见车船飞快地开动起来,在敌船中间来回驰骋。车船的两舷竖有许多高高的“拍杆”,“拍杆”的顶端都绑有大石。当车船靠近敌船时,拍杆”立即放倒,巨石飞速坠下,将敌船砸沉。当遇到较小的敌船时,干脆就从敌船上碾压过去。起义军的几条车船,在官军的几百条船中间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不多一会,王躞水军一万多人,几百条船,包括敌军的水军主将全军覆没。

杨么的车船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船,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原来,车船是用人力通过机械传动结构作为船舶前进动力的船。在船的两边装有轮子,人在船舱内踏动传动结构;船舷两边的轮翼就飞快地转动击水,于是船就前进了。既可进,也可退,操纵方便,而且航速很快。它摆脱了风力和风向的束缚,古代用来作为战船,再合适不过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轮船的国家。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五世纪时,祖冲之(公元429~500年)建造了“千里船”,应是车船的雏形。唐代又有了发展,“挟二轮蹈之”。到了南宋得到了大发展,杨么的车船最多的有二十四个轮,船还有数层楼,真是蔚为壮观,庞大无比。

(作者:刘永加,文史学者、资深媒体人。)